人类在创造文明时,离自然却越来越远

昆山杜克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人类在创造文明时,离自然却越来越远

昆山杜克大学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千篇一绿”

Miguel认为,人类在创造文明的时候,离自然却越来越远。文明被切割成非常具体的表达,如语言、知识、科学、文学……而艺术的作用恰恰在于把它们都串了起来。

纪录片《蜀山之王》中有一幕藏民采集松茸的场景,藏民扔掉了带有虫眼的松茸,这并非是因为担心松茸坏了,而是因为“它们已经是虫子的食物,我们不能享用”。

2012年菲律宾的一场洪灾让Francis看到遍地漂浮的垃圾,他决定做点设计,把trash(垃圾)和fashion(时尚)两个词合为“trashion”(垃圾时尚)。

◆◆◆

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

00后王潇楠在昆山杜克大学读大一,她最近有两次触及内心的震动。一次是在2019年4月12日晚上,伴随着萨克斯的忧伤曲调,环保艺术家孔宁缓缓走过她的面前。

昆山杜克大学

环保艺术家孔宁身着约100斤的蓝色裙子,4米长的大裙摆上,缝满了600条带着伤口的鱼模型。(昆山杜克大学供图)

孔宁身着约100斤的蓝色裙子,4米长的大裙摆上,缝满了600条带着伤口的鱼模型。几个同学跟在她的身后,穿着蓝色雨衣,捕鱼网兜遮住了脸,身上也挂满了塑料垃圾。

“噔,一下就触及内心了。”5个月前,王潇楠的这个感觉也出现过一次。2018年底,社团一次内部讨论时,来自新西兰的同学提出要关注塑料的使用。从网上看了一些海洋生物吞食塑料的视频后,王潇楠产生了极大的愧疚感和使命感。“这么多年,我习惯了使用塑料,这到底威胁了多少海洋生物。”

2019年4月11-14日,首届水乡环保艺术节在昆山举办。艺术节总策划、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Miguel Rojas-Sotelo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对喊口号已经麻木时,行为艺术和电影带来的触动,就像小时候奶奶说的那些精灵鬼怪的睡前故事,可以让我们回到过去,敬畏自然。

◆◆◆

跨越语言和年龄

王潇楠获得了“最佳学生短片奖”,短片的内容是她跟踪了自己一周消耗的所有塑料制品——外卖盒、奶茶罐、塑料袋……“我从未想过自己能产生这么多的塑料垃圾。”

从纪录片《塑料海洋》到行为艺术,塑料是艺术节涉及最多的话题。Miguel印象中,艺术节开始策划时,组委会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个话题,因为塑料和人人相关,和自然连接最为简单,又有相应的政策和片源。

昆山杜克大学

《塑料海洋》剧照(资料图)

《塑料海洋》在2016年上映,目前豆瓣评分为9.1,导演是澳大利亚记者Craig Leeson,他想在封闭了30年的斯里兰卡海域寻找鲸,却意外发现了大量的塑料垃圾。他遍访全球学者,发现即便在1600米的深海,还有塑料瓶和酸奶瓶;解剖信天翁和鲸的尸体发现,它们的胃里裹挟着大量的塑料。

电影和艺术可以跨越语言和年龄。在中国,从“外卖毁灭下一代”到“山竹过后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关于塑料的自媒体文章引用的画面中,不少都来源于此部纪录片。

艺术节上,Itee Soni和Heather Kaye是女装设计师,她们展示了用回收塑料瓶制作的泳衣,这个想法来自她们朋友的恐惧——在海洋里游泳时,不害怕鲨鱼、水母,但是害怕塑料。她们把这些故事讲给中国的孩子们听,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给孩子们放《塑料海洋》这样的电影。“孩子们看了很震撼,捡了瓶子问我们,可以换一个泳衣了吗?”

“我们好像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吃掉了’海洋、山川,但我们只知道菜是从盘子里来,不知道它们到底来自哪里。”Miguel认为,人类在创造文明的时候,离自然却越来越远。文明被切割成非常具体的表达,如语言、知识、科学、文学……而艺术的作用恰恰在于把它们都串了起来。“就像我们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但是我们彼此都没空交流,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数字和论文上。”

Miguel希望艺术节今后可以成为一个平台,类似于网上图书馆,公众可以查阅到这类题材的电影信息。

◆◆◆

集体主义的“生态电影”

除了塑料,自然类电影是艺术节上另一个受到关注较多的话题。纪录片《蜀山之王》记录了贡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四季,“王”指的是豹子,但纪录片介绍的不只是雪豹和金钱豹,还有菌类、植物和其他动物。

纪录片中有一幕藏民采集松茸的场景,藏民扔掉了带有虫眼的松茸,这并非是因为担心松茸坏了,而是因为“它们已经是虫子的食物,我们不能享用”。

《蜀山之王》制片人董磊说,片子的传播对象不仅是大众,还有当地人。在当地播放时,他们最爱看挖松茸这一幕,会激动地说:“菌子!菌子!”这样非说教式的纪录片,柔和地传递了当地人应如何与保护区共存。

自然纪录片是最为典型的环保主题影片,美国汉密尔顿学院副教授王卓异的研究方向是剧情片,他最近发现,很多剧情片也开始带有生态的情绪,学界将之称为“生态电影”。

生态电影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界定。王卓异记得,早在1990年,中国的电影业还在探索市场化路线时,电影风格大杂烩,警匪片、科幻、儿童片……各种风格都开始尝试。那时候导演冯小宁的电影《大气层消失》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起列车劫持案造成三节黄色罐车泄漏,烧穿了某地区上空的大气臭氧层。

“但是很难说,那时候就有生态电影的概念了。”王卓异认为,生态电影的数目正在增加,电影想要展示生态的目的,也日益清晰化。

比如热门电影《美人鱼》《私人订制》《阿凡达》就很清晰地有这样的设定,甚至最近的《流浪地球》也是一样。“突破生态造成的挑战,也是突破人性本身的挑战,这个挑战过程中充满了冲突和故事。”

灾难片中英雄拯救世界的设定,观众是否会感到疲乏?王卓异观察到,主角拯救地球的个人英雄主义范式正在改变,集体作用正被强化。比如《流浪地球》中,即便还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也已经没有好莱坞电影中那么强烈。救援队运送火石去苏拉威西,但最终完成任务的,是另外的运送队伍。

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的解决,不是仅靠个人,而是需要包容个人、尊重个人的集体主义。“如果在电影里都没有靠谱的方案,将来危机真的来了,怎么办?”王卓异说。

◆◆◆

“人们没有吃饱饭,是不会在意垃圾的”

有知名导演、明星加持,商业片体现的生态力量更强。在自然类电影领域,无人机、红外相机的技术革新,让捕捉自然画面变得更容易。董磊也察觉到,拍片的需求在增加。但对标国家地理和BBC,中国的自然影像纪录片还太弱。

在发行渠道上,他们也与一些视频网站交流过,对方的要求是,“能不能一周出一期?”

“这怎么可能!”董磊摇了摇头。和快制作的真人秀视频不同,记录自然需要等候至少一年的四季轮回。花朵的开放分大小年,如果不幸运地赶上小年,根本拍不到花朵繁盛的样子。

王卓异倒是对董磊表示,可以乐观一点。欧美有成熟的自然纪录片发行渠道,BBC的纪录片很成功,说明商业模式行得通。“只要后续的发行渠道跟上,中国人口这么多,环境教育的力度可以培养出足够的观众群。”

32岁的Francis Sollano是菲律宾大学的老师,这位T恤花纹由香蕉纤维制成的小伙子也是视觉艺术家和时装设计师,他很清楚这个道理:“人们没有吃饱饭,是不会在意垃圾的。”

2012年的一场洪灾让他看到遍地漂浮的垃圾,他决定做点设计,把trash(垃圾)和fashion(时尚)两个词合为“trashion”(垃圾时尚)。

昆山杜克大学

用吸管制作的裙子。(Francis供图)

“妇女们送完孩子上学就是互相八卦聊天,现在她们边做手工边八卦。”Francis利用旧杂志为原材料,让社区的妇女卷成一个个珠子,再串成手镯和项链销售。为了让图案不显得杂乱,Francis从餐厅、宾馆搜集来同一期杂志,根据同一页的图案制作成一个色系的项链,比如白色的杂志纸做出来好似象牙,带红色广告的就好似玛瑙。

昆山杜克大学

杂志做成的项链,可以看到杂志上的字。(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这种还可以看到杂志上字的项链在欧洲很受欢迎,售价约在200元人民币。不过中国人对这种夸张的项链兴趣不是很大,Francis笑着说,“可能是中国人的手工艺很发达吧,中国人更感兴趣的是回收垃圾做成的可穿戴设备。”Francis在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等大城市办过展览,还给好莱坞的明星定制了带有回收垃圾的单品,价格不菲。

昆山杜克大学

用塑料瓶制作的头饰。(Francis供图)

Francis也会带着一些中国的创意回去。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系讲师Thomas Johnson介绍了大量关于北京雾霾的行为艺术:如孔宁穿着缝满口罩的婚纱,要“嫁给蓝天”;坚果兄弟用吸尘器吸北京的空气,最终填入了一块砖;荷兰小伙收集了北京空气中的颗粒物,做成了一个戒指。

这些案例集中于2014年左右,已被大量中国媒体报道过,随着北京空气的改善,行为艺术已越来越少。但这依然让Francis感到震惊,他想把这些表现形式引入到菲律宾,以提高当地人自我防护的意识和应对行动。昆山杜克大学

责编丨汪韬视觉丨薛子韬

昆山杜克大学

推 荐 阅 读

昆山杜克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

米格尔·罗哈斯·索泰罗: 人类的远征之路

昆山杜克大学

水乡环保艺术节,让绿色延续

▲向上滑动

昆山杜克大学

杜克教育 中美经历 国际视野

昆山杜克大学

dukekunshan

昆山杜克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

Duke_Kunshan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ˉ

昆山杜克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昆山杜克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昆山杜克大学-人类在创造文明时,离自然却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