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夫,1939年生,河北怀来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室主任、编审。1961年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今天津美术学院),后分配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曾参与《国画家》《中国油画》两刊物的创办。编著有《明四家》《元四家》《汉画选》等,论著有《汉画石、画像砖浅析》等。
纵情笔墨绘北国
天津画家张万夫是学版画出身的,先后创作了《老行家》《万山红遍》《有朋自远方来》等作品。这些版画作品既有人物群像,也有人物与景物相交融的场面,题材涵盖了工业、农业、政治事件、民俗场面,表现出画家对社会、人生的敏感和关注。上世纪70年代,张万夫还参与了许多通俗美术创作,并以水粉画、铅笔画、钢笔画等形式创作了很多写生和科教图谱作品。 近二十年来,张万夫接触了大量传统中国画,创作热情也由木刻转向中国画。他的山水画大多植根于故乡怀来和张家口坝上的记忆。北国的山地、丘陵、河谷、林木、草场、雪原、窑洞都成为他的创作素材。他的作品有四个主要特点。其一,节令与空间图像的交融。张万夫的画多以立春、惊蛰、春分、立夏等节气为题,画面中既有山水图像,也有对节气、时令的表现。对节气、时令敏感的人,首先是勤于耕种的农民,其次是感叹时光转换、生命流逝的诗人。张万夫虽非诗人,但他的乡村记忆是带着诗情的。其二,多雪景。北国多雪,雪后群鸟在林中觅食,坝上起伏的丘陵被冰雪覆盖。张万夫将这些景致融入作品中,描绘出雪后寂静的窑洞小院、被白雪所拥的壁立山崖、在雪色树丛中飞过的戴胜鸟……这些清爽的雪景蕴藏着勃勃生机。其三,具有浓浓的温情。张万夫笔下的风景没有冷漠荒寒之感,而是充满了温情。无论是黄土坡地、丘陵山崖,还是窑洞院落、树林飞鸟,都显得那样亲切。这是画家人生态度的流露。张万夫敏感,但不多愁,无论面对怎样的生命际遇都能乐观处之、沉稳应对。他也会偶有感叹。如《厚土》等作品,满目剥蚀、沟壑纵横,流露着生命的沧桑感,但并不显孤寂悲凉。其四,重视细节刻画。他的作品中多有对人和物的点景刻画,如山路上的骆驼队、坡地上的牧羊人、窑洞前拉家常的老人、院子里的老式石碾、墙面上悬挂的红辣椒和老玉米……这些细节洋溢着时代感、烟火气和人情味,与其他超然世外的山水画相比有着不同的意境。 张万夫乐于接受新事物,作画不拘一格,或近于彩墨风景,或近于水墨山水,其形式追求大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擅长布置中远景,营造抒情境界。如在作品《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中,黄土坡地以平远之势展开,画家只在画面左下角刻画一朴实无华却又意趣盎然的窑洞小院,使画面在苍茫之中又不显平庸。《厚土沧桑》以高远之势描绘满目沧桑的燕山沟壑。张万夫在山脚处绘出行进中的驼队,使整幅作品显得山高人小,进一步展现出意境的阔大。二是融合木刻、水彩画法,以黑白为基调,追求别具一格的画风。如在作品《惊蛰》《黄土地》《兰山月夜》《五更》等作品中,张万夫融合了木刻的单纯、水彩和水墨画的浓淡水晕等特点,使画面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三是将山水与花鸟元素相结合。张万夫常将禽鸟置于山水之间,使山水与禽鸟平分秋色,以期打破画科间的限制。四是将传统画法与制作法融合。制作法就是以物理、化学的方法使画面展现出某种肌理效果,可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但以制作法代替笔墨语言,就可能使绘画变成一种机械性的肌理重复,从而丧失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与特点。张万夫深谙此理。他在不失传统笔墨的同时,利用制作的手法来丰富画面。他常以适当稀释的豆浆喷洒在宣纸上,把生宣纸变成有生有熟的两性纸,在需要的地方形成朦胧、斑驳的自然肌理效果。他以此表现出雪地的纷披、花草的丛茂、黄土地的斑驳、树叶与天空的朦胧等效果。他用此法画太行山崖与黄土高原,使画面呈现出自然的剥蚀感。这是传统笔墨难以呈现的一种效果。此外,张万夫还用剥下来的树皮拓印树干纹理,以期赋予树干以逼真感。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做法较难与笔墨语言共融,不宜多用。 张万夫用画笔展现出北国山川的雄伟与壮阔。他不追求笔墨的超尘脱俗,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温情注入到画面中,将山与人拉近,令天与地相融。(附图为张万夫作品)
秋山牧归图
岁月无声亦峥嵘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