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研究 | 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途径(上)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国画研究 | 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途径(上)

中国书画报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希望将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所蕴藏着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但当我们审视本来最应该弘扬创造、创新精神的美术界,却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特别是在中国画领域,因袭守旧、模仿抄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创作观念上,“创新”这个词在中国画创作中好像已黯然失色,反而“回归传统”“慎提创新”“不提创新好”等观点颇有市场。不少人认为中国画创新就是脱离传统,与传统唱反调,是在搞歪门邪道。还有一些人甚至干脆否定一切,认为“中国画创作一塌糊涂”;对一些真正有创造的作品与艺术家也一概否定,甚至加以攻击与谩骂。混乱的认识加上引导机制等的缺位与失灵,造成中国画领域作品优劣不分、对抄袭与创新缺乏价值区分,甚至有些人以继承传统为名,有意无意地把中国画的创新与传统对立起来,好像两者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对中国画创新问题的扭曲乃至错误的认识,近年已愈演愈烈,似乎看不到改观的苗头。这给有志于创新、坚持创新的画家们造成了心理上的困惑,也对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误导。这一问题已到了应该引起美术界深刻反省与重视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剖析乱象的症结所在,找出问题的根源;遵循艺术规律,实事求是,分清是非;真正地正本清源,重新树立创新观,提高画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认为,这是迫在眉睫,需要所有关心中国画艺术发展的人士去思考并付诸实际行动的事情。 一、创新在当今美术界为什么会黯然失色 绘画艺术创新,就是以新的思维与方式,创作出与前人不同,独具个性特色,具有新的内容意境、笔墨语言等的作品。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历代名家都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谱写了新的篇章。而我们现在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在当今的美术界,创新之光会黯然失色呢? 首先,对中国画艺术本质和特征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重传承,轻创新”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陋习。在不少人心目中,中国画只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活动,或是一种随心所欲、轻松高雅的娱乐。特别是山水、花鸟画,千百年前就已圆融化解了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矛盾,建立了和谐统一的中国画哲学,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固定模式。人们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就可以描绘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作品。很少有人把绘画作为一门非常严肃,需要花费一生的身心投入,还不一定能见成就的学问和事业来对待。中国画的欣赏与评价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定式。人们习惯于接受传统的作品形式,对那些真正有创新、别具风格与特色的作品,难能人人都喜欢、个个都读懂。甚至一些与传统形式不同、具有创新性质的作品,很容易被认为是歪门邪道。这在中外艺术界都有类似的例子:西方“印象派”马奈、莫奈的作品,多次被评审团拒之沙龙展览之外,还遭到很多人的否定与抨击;新中国成立前,齐白石的作品也不被普遍认可,甚至被人看不起。所以真正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往往在当时不一定被看好。“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缺乏对艺术创新问题的深入研究,也是造成一些人对创新不够理解,从而阻碍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代画家不像古代画家那样,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许多绘画理论都出自画家的创作实践和思考之中。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绘画问题的探讨更具针对性,更有学术价值、指导价值。当今美术家大多出于科班。而当代美术院校分科过细,搞理论的缺乏实践经验,搞创作的又缺乏理论修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分离与隔阂,难能培养出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创作实践的艺术家,导致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新、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等问题,都长期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之中,缺乏明确的、有说服力的观点的引导。报刊上谈印章、谈笔墨,谈一些已经出名的大师级别画家的所谓“研究性”文章多,而谈创新,并能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提升的文章少。正如陈履生先生所言:“总结几十年的绘画理论,并没有给中国画发展指出一条合乎于其发展规律的道路。相反,理论的混乱,造成了实践的盲动。” 再次,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激励机制的欠缺,也是阻碍中国画发展的一个原因。真正的艺术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难的工作,不是每一个画家都有条件、有能力去投入创新的。因为创新需要三个起码的条件——文化、技术、悟性。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俗点讲,也就是你读书再多,文化程度再高,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画家。你在技术上再下苦功、再磨炼,也不一定能出创新成果。因为技术是为精神思想服务的,若体悟不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人生与艺术的关系,就等于还没能理解艺术创作的深层奥秘,还是个“门外汉”。 与前人相比,当代人物画在人物造型、题材内容、笔墨语言、表现方式等方面已有所提高和发展。这是不可否定的。而就山水、花鸟画而言,要创新,就必须在前人忽视或没有表现和研究到位的问题上做文章。只有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可能与前人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才会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实质意义。这种有创意的作品能引起学术界专家们的关注与肯定,同样也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但也容易引起少数守旧派和对艺术缺乏真正认识人士的“不舒服”“不顺眼”,甚至会遭到莫须有的污蔑和抨击。纵观古今中外大多数创新型的画家,在当时往往都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而且个性比较强。他们多以自己的立场、角度去看问题、搞创作,喜欢特立独行,可以说是艺术上的强者;但正因为个性强,不会去随波逐流、迎合社会、刻意经营自己,所以往往又是社会群体中的弱者。在世俗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是画家的地位、作品的价位。光靠艺术,就算再有创造,再艰苦奋斗,再有成就——因为艺术成果不像科学发明,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其艺术创新成果也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理解。所以这样的画家容易被看成是一个狂傲的、不守本分的人,也是一个容易被歧视、被攻击的对象。这在中外艺术家中都有先例。 其实大部分画家都十分清楚创新有多么艰难。真正用创新取得成功的画家历代以来又有多少!那种必须花费一生精力去奋斗,且成功可能性又相对小的工作,有多少人会真正地去做呢?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艺术作品商品化,艺术被作为挣钱工具过分操作,而且连作品是抄袭还是创新更有价值都模糊不清,缺少一个评判标准的现实状况下,摆在当代画家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是心甘情愿去为艺术创新与发展奋斗一生,还是重现实、走捷径,以个人的利益为中心?这是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的每个画家都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可能正是由于当今大多数画家在选择上的“理性”所致,抄袭与创新、传统与创新、艺术创作需不需要创新这些问题好像并不重要了。前辈大师们的坚持创新、倡导创新,逐渐变成当今的“慎提创新”“不提创新好”。先前敬仰、推崇的是创新、创造,如今创新、创造反被地位、价位所取代。所以“创新”这条艺术发展的必然途径得不到真正的关注而黯然失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没有创新,哪来的传统 继承传统,从传统中来,有其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对艺术创作也会更有把握、更加成熟。但也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不加以分析、思考、甄别,盲目继承,就容易踏进传统的泥淖里,永远走不出传统的藩篱。特别是对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准确把握艺术来源于人类情感的深层体验、来源于个体生命对客观自然万物的深彻感悟等规律,就会出现从传统旧有形式中抄袭、复制的现象,与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 现实存在的情况是,往往高喊回归传统的人不一定对传统有真正的认识。其实,真正的传统是靠一代代艺术家的创造积累起来的。纵观美术史,那些留下印记的名家,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的地位,而是由于他们在艺术中的某些因素超过或突破了前人,有了新的创造,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如清代的八大、石涛、“扬州八怪”,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李可染等,都以力推创新、践行创新而名垂千古、影响深远。没有先辈大师的创新,哪来中国画的精深与辉煌?昨天的创新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又将会是明天的传统。传统不可能与真正的创新对立,而应该是由昨天经由今天而进入未来的前浪与后浪。传统与创新的相辅相成,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画如果没有创新,停滞在原有的形式上,不能给美术史增添新的篇章,哪里还会产生新的传统呢?

来源:《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国画研究 | 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途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