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画家朋友都不约而同开始练起书法来。其练习热情,大有“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九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之状。但遗憾的是,效果并不太明显。在与画家朋友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些端倪,确有一些因素制约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曾有一学生向我表示,他学习书法的原因是自己绘画的线条太弱了,想通过练习书法,把线条练得强起来。其实,“练线条”和“练书法”是两个概念。练习线条,实际上是练习毛笔的掌控能力,就是说自己能灵活地运用毛笔画出心中所要表达的线条来;而练习书法则要困难得多,因为书法是有笔法、有结构、有章法、有气韵、有意境的。我于是对他说:“如果要练线条,不用十天,我就可以帮你解决。不就是对毛笔提按、转折的掌控嘛,这不难!一个二流的书法家对毛笔的掌控能力,可能要远远超过一个一流的画家;而一个二流画家对水墨的控制能力,也要远远高于一个一流的书家。关键是,你要练出一手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书法来,这才是学习书法应有的目的。”
问题又来了,怎么才能练出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书法来呢?有学生认为,那得从唐楷学起,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练起——老辈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却不以为然。练好了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就能题款了吗?依我看,即使练得和柳公权一样,也还是不能题款。如果不相信,请把柳公权《玄秘塔》上的字放在自己的画上摆一下,或者把颜真卿的《勤礼碑》复制到画上看看,完全不协调嘛!每一个画家的画都是有一个气场、一种风格的。书法也是一样,也有一个气场、一种风格。唐楷法度森严,一丝不苟,有庙堂气,如正襟危坐的官员。而写意画,或逸笔草草,或纵情挥洒,好似一个风流倜傥的雅士。他俩根本就不在一个气场,坐不到一条板凳上。所以画家练书法,既要通画理,也要通书理。有学生不服气,反问道:“白石先生和吴昌硕不都是大写意画家吗?为何他们用篆书题款?篆书不是也有法度森严的庙堂气吗?”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齐白石的篆书,是学《三公山碑》的,但齐白石临写的《三公山》,不管是线条还是字形都是被雅化了的。他学过何绍基,也钟情金冬心的行书,因此他的《三公山》是与其绘画风格一致的篆书,是被写意化的篆书。同理,吴昌硕的篆书也是被写意化了的石鼓文。他们的行书题款与他们的绘画相得益彰,字因画显、画因字活。如果在他们的画上题唐楷,就啼笑皆非了。从吴、白两位大师的书法中,正好让我们找到了一条画家学习书法的捷径。
画家需要根据个人的绘画风格选择不同的字帖进行书法练习。我在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的教学中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有一位山水画学员,他的画作浑厚华滋、自然灵动、技法熟练,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在为这位同学选字帖临习时,我没有让他去写“二王”,因为“二王”的行书偏于秀美,书写过于精密;更没有让他去写唐楷,因为唐楷过于严谨,太重法度;而是让他直接去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有人为他担心:没有楷书的基础,能直接写行书的《祭侄文稿》吗?更何况在所有的行书中,《祭侄文稿》的难度是最高的。但是我对他有信心。因为《祭侄文稿》的基本笔法还是篆籀之笔,以中锋为主,这与他山水画的用笔基本相同。《祭侄文稿》雄强朴拙,正是他多年绘画所追求的风格。尽管《祭侄文稿》的提按丰富多变,字法开合不羁,用笔的节奏又起伏明显,而这些正是他作为一个画家要在书法中必须补上的一课。为了让他从《祭侄文稿》的笔法中变化出自己的书写风格来,我又建议他以黄宾虹的行书作为参考。经过不到一年的训练,这位同学写的《祭侄文稿》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假以时日,当成大器。
还有一位年轻学生,山水也画得相当不错。据说是范扬先生的入室弟子。我没有让她写《祭侄文稿》。我觉得,以她的年龄和人生经历,写《祭侄文稿》太难了。因此,我为她选择了钟繇的《荐季直表》。该作既有古意,又有法度,厚重而不失灵巧,结构又天然浑穆,正与该生的绘画风格相近。待学员能熟练掌握其笔法和技巧后,再参以章草笔意,配其山水,当成大美。该生亦不负所望,临习几月,对钟繇之笔法精神体会日深,书作也渐入佳境。
对于画工笔画的画家,可要下苦功了。工笔需要精准,重视细节,率意浑厚的用笔风格往往会破坏画的意境。所以我要求画工笔的学生们写中楷。我不太推荐同学们学明人的楷书,如文徵明、王宠诸家,而是从褚遂良入手,写清丽一路。有功力者,再入“二王”小楷堂奥。此方法略有难度,但有画工笔的定力,亦大致可期。一手精到的小楷,可以提升工笔画的境界。
当代画家,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有几个是能把书法写好的,如得陈老莲画之精髓的徐乐乐、南京书画院的张伟等。他们的书法都能提高自己的绘画境界。由于手上有功夫,他们也敢于在绘画中题写长跋。由此想到,吴昌硕、齐白石能于画后吟诗并信笔写来,又是另一层境界了。
综上所述,画家练书,一要清理观念,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二要在选帖上多花一些功夫,最好请既通画理又通书理的行家出出主意,根据自己的画风选定字帖——这关系到你走什么路的问题,路错了,再怎么下苦功也是枉费;三要知道自己该怎样从古帖中走出来,写出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书法来。这些观念明确了,基本也就看见了成功的曙光。
齐白石《老当益壮》
吴昌硕《秋菊》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