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绘画史话:中世纪

中国绘画史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在罗马,基督教的信仰得到公认是公元四世纪初,即君士坦丁大帝时代。自那以后,基督教的艺术开始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创作。不过到公元四世纪中期,罗马分为两个帝国,出现拜占庭,也就是后来

在罗马,基督教的信仰得到公认是公元四世纪初,即君士坦丁大帝时代。自那以后,基督教的艺术开始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创作。不过到公元四世纪中期,罗马分为两个帝国,出现拜占庭,也就是后来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府的东罗马帝国;因此基督教艺术也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在公元五世纪末,即四七六年被哥特人灭亡,以后几百年受到民族大迁移的动乱,艺术几乎没有发展;而东方拜占庭帝国,因为是较为安定的地带,所以展现出优秀的文化艺术。在拜占庭艺术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首先是建筑。在古代的造型艺术中,一般是建筑居于支配地位。欧洲、日本、中国都是这样。建筑为主,雕刻绘画从属于建筑。而在拜占庭建筑中,特别有名的是查士丁尼皇帝兴建的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的雕刻在最初决不雕刻物体形象,这是出于宗教上的一种偏见。在《旧约》中的哲人摩西的“十诫”中,曾说过“尔等勿制作偶像!”,人们一直就那样遵循它,决不作圆雕雕刻,据说就是作线雕雕刻也是不得已的。

拜占庭的镶嵌画艺术 然而,在拜占庭艺术中,最有特色的是镶嵌画。所谓镶嵌画,就是将红、白、紫、蓝、黄、黑色石子砸碎,压镶在灰泥表面,表现为花纹或人物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这种技术实际上起源于东方,波斯、阿拉伯从远古以来就采用,拜占庭帝国的人们和阿拉伯人接触以后,学会了这种技巧,逐渐作成更精巧的东西。因为以五彩石头为材料,而且也采用金、银块,所以它那色彩和光泽的美,特殊调和的美,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圣索菲亚教堂内部,不用说都是用这种极其华丽的镶嵌艺术装饰的。拜占庭帝国势力范围内的小亚细亚、希腊半岛各地,都盛行镶嵌艺术的装饰。最著名的大概是意大利拉文那市圣维伊达勒教堂、圣阿波列那·勒·美沃乌教堂的镶嵌了。

    镶嵌艺术也传到罗马、威尼斯;后来,对中世纪欧洲的艺术,特别是对绘画给予了种种影响;也传到远隔地中海的埃及、迦太基、西班牙。以前阿拉伯人教给了拜占庭人镶嵌艺术,这回相反,其他地区却学得了拜占庭的精巧华丽的技术。他们以“要圣典还是要剑”为口号,由后来称之为神之使者的英雄莫罕默德率领,征服了北非直到西班牙,把这种艺术作为胜利的纪念移植到这些地方。

    破坏偶像运动

拜占庭帝国的镶嵌艺术的发展是公元六世纪、七世纪的时候。这时,不仅是镶嵌艺术,而且壁画技术、在羊皮纸上画细密画的技术也发展起来。但是,从公元七世纪末期开始,这些艺术却突然衰微下去。这是因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掀起了一种可厌的狂热的所谓破坏偶像运动。“尔等勿制作偶像!”宗教学者和僧侣们按照字面来奉行摩西这句话,雕刻中的圆雕,当然不必说了,就是线雕、绘画也遭到禁止。镶嵌艺术,只是用几何学上的线条,作成花纹,这还不要紧;而基督、受难者、动物、花,反正作出物体形象、偶像是不行的。于是,艺术不能不衰落下去。艺术的天地需要自由广阔。君士坦丁堡的艺术家们不屑于在这样的束缚下从事创作。他们各随己愿,寻求自由的天地,逃到拉文那、威尼斯、罗马等地,将镶嵌艺术移植到那里。因此,若从结果来看,破坏偶像运动也许并不能说完全不好;不过,极为可惜的是,连希腊、罗马的雕刻、绘画都惨遭破坏。特别是希腊的雕刻,即所谓“异教神像”,很多都被毁坏。当然,热爱艺术的人偷偷把这些雕刻埋在地下,保存了下来;但是,成千上万的雕像都被打成碎末后来,十八、九世纪,开始进行古代美术的发掘以后,美洛斯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像等等希腊雕刻,虽然又从地下发掘出来,被当作世界的至宝、艺术的典范,但为数甚少。若是没有这次愚蠢的破坏偶像运动,我们一定会拥有更多精美的希腊的雕刻。

黑暗时代

这次破坏偶像运动,延续到公元八世纪末。在那段时期,西欧又发生了所谓“民族大迁移”。实际上,欧洲从公元前几世纪、几十世纪前,就陆续开始民族的迁移。欧洲人即亚利安人最初住在哪里?关于这点,有说中亚、波斯等种种说法,不过我们认为,现今俄罗斯和波兰的那一带是欧洲人的原来住地。那个时代,欧洲人以狩猎和牧畜为主,要是猎取尽了森林中的野兽,就必须找寻猎物多的新的森林;若是牛羊吃尽牧场的草,就要迁往新的草地,因此,他们不得不迁移。就是前面说过的希腊人、罗马人,实际上也是亚利安人的分支:公元前二十世纪的时候,为寻找新的地方,从亚利安人中分出来,南下定居在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的种族。生活在北方的亚利安人,由于生活上的需要,总是一点点地迁移着。他们中间最有势力的日耳曼人,主要是往西方移动,也就是沿波罗的海南岸,到现在的丹麦一带,然后分散四方。可以认为,公元一世纪时,日耳曼人已经分布在整个欧洲。
    公元三世纪,从东方叫匈奴族的强悍民族侵入,他们骑着马像暴风一样袭来,为其势所迫,日耳曼的分支叫作哥特人的就蜂拥而南下到意大利半岛。从此以后,就开始了所谓民族大迁移,也即是日耳曼人的分支汪德尔、兰克、布尔贡德、萨克逊等种族开始了急剧而又大规模的迁移。在这次民族大迁移的高潮中,阿拉伯人从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跨着烈马,挥舞着圣典和宝剑,侵入欧洲。接着,海上的诺曼人又从北方蜂拥而来。因此,欧洲在那四五百年中间,到处呈现动乱、恐怖、战争和杀戮,没有文化、艺术兴起的余地。这个时代一般称之为黑暗时代。到公元八世纪,法兰克族中出现了叫查理曼的英雄,统一了混乱的欧洲,公元八○○年,登上神圣罗马皇帝的宝座,从而能够完全控制了日耳曼各民族。

    封建制度

查理曼统一欧洲以后,日耳曼人中间也逐渐兴起文化艺术。查理曼想利用艺术,制服野蛮而又杀气腾腾的日耳曼人。禁止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破坏偶像运动的,也是这个英明的查理曼。在查理曼时代,欧洲确立了封建制度。查理曼死后,三个儿子分别作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国王,封建制度开始更加发展;也就是在一个皇帝下面,有几个国王治理国家,国王又把他的领地分给几十个、几百个贵族、骑士,让他们治理,构成一个强有力的体系。这种制度自然而然增强了国王和贵族的势力,因为只要给领地内的人民下命令,什么事情都可以作成;可以向农民们征收高额租税,修筑城堡,从而他们自己可以过着奢侈的生活。中世纪的文化艺术,完全是为国王贵族或骑士们所有的,和平民是没有什么缘分的,这就给中世纪的绘画以特殊的性质。例如肖像画,可以说都是国王、贵族或武士的肖像,他们全都装模作样摆成威严的神气。

    基督教的势力

但是,在中世纪的欧洲,有一种比国王和贵族更强大而有权威的势力,这就是罗马教皇。原来,罗马教皇开始于公元五世纪时的列奥一世。罗马教会从公元七世纪以后,盛行在日耳曼各国传教。由于查理曼也奖励基督教,基督教也就扩展到英国、法国、德国。到公元十世纪,可以说整个欧洲各国都完全改为信仰基督教。

    罗马教皇的势力开始非常强大。皇帝或国王可以说是地上的月亮或星辰,而教皇则是凌驾于上的太阳。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在开除德国国王亨利四世出教时,亨利在雪中站了三天三夜,请求教皇宽恕。简单说来,皇帝、国王都是在罗马教皇的宗教权威下,在他的精神指示下,施行政治。贵族、骑士或者百姓们都要向基督教贡献一切。中世纪的欧洲,就是罗马教皇这种教权的势力和封建的制度互相结合起来的;而中世纪的文化艺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创作的。

    罗马式和哥特式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不久,艺术的中心转移到东方的拜占庭帝国。我们把这种艺术逐渐开始转变的时代,即公元七、八世纪以后,在西欧兴起的艺术,称之为罗马式艺术;就是说,这种艺术是由占领意大利地方的日耳曼人,即哥特人之手创作的。但是它们还没有能力创作完全崭新的哥特人自身的艺术,就模仿罗马人的艺术,创作一种一半是哥特的,一半是罗马的东西。上述的拉文那市的圣维伊达勒教堂、圣阿波列那·勒·美沃乌教堂、以后的威尼斯市的圣马可教堂、罗马市的圣马利亚· 玛兹基阿勒教堂、有名的比萨斜塔,都是这种有名的罗马式建筑。这些建筑的内部一般都装饰以镶嵌艺术。罗马式建筑和镶嵌艺术,这两者几乎不能分开。罗马式艺术一直盛行到十二世纪,代之而起的是哥特人的艺术,即产生了所谓哥特式的建筑样式。这种样式纯粹是日耳曼式的,也仍然以教堂居多,例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的教堂、以怪兽雕刻闻名的巴黎圣母院等数量很多。不过,和罗马式的镶嵌艺术相反,哥特式建筑最独特的,可以说是色玻璃镶嵌窗画。它是搜集各种色彩的玻璃,组成几何图形花样和圣经中的场面,然后嵌在窗户里。在阴暗的哥特式大教堂中,透过美丽的彩画玻璃,射进来轻微的色彩缤纷的光线,给人一种难以形容的神秘的感觉。这样就大体上领会了主旨:中世纪的艺术,不论罗马式还是哥特式,都和教会的信仰、权利有着深切的关系。

    中世纪的绘画

中世纪的欧洲,除了罗马式的镶嵌艺术,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以外,当然也有纯粹的绘画。那我们现在就必须来看看这种绘画。不过虽说是绘画,其中大部分都是装饰基督教堂内部或王侯宫殿、贵族邸宅的壁画。用笔画在羊皮纸上的书籍插图,例如日耳曼人的美丽故事《蔷薇园传说》的插图之类,虽然也有,不过大都是幼稚拙陋的东西。虽然说幼稚笨拙,也有它的趣味,不过在中世纪绘画中,具有一定精神而又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可以说不多,这确是事实。大部分绘画,特别是宗教壁画,和希腊人、罗马人的作品比较,都极为粗糙,甚至非常生硬。人物没有动态,没有表情,没有生命感。为什么呢?是因为日耳曼人较之希腊人、罗马人天资差吗?并不是那样。他们到文艺复兴时期也创作出许多杰作。这大概是因为刚刚摆脱野蛮杀戮状态不久的缘故吧?然而不妨再深入考察一下:当时的绘画,特别是壁画,都是由贵族或主教订货而画的。他们一建成新的邸宅,新的教堂,就向所属地方的人民发布命令,让他们装饰内部。人民平常或养牛、耕田,或打铁,作其他工作,而布告一出来,马上就成为做艺术装饰的工匠了。当然,最初全是农民或匠人,并没有专门的画家。后来有了画纹章或纺织品的草图的,也有了类似画画的职业,然而仍没有画画的专家。在这里,壁面是先决条件,绘画技术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了墙壁就画画,如果没有墙壁,也就不能画画。至于特为磨练绘画技巧进行训练这类事,直到后来很久,都没有进行过。因此,大部分都是幼稚、粗浅的外行人画的画。这种给人以外行人的感觉,也表现在对人体研究不足方面。在中世纪的画中,有的头特别大,身体特别小,按我们今天的常识,人体的比例是头1,躯干2,腰以下为3,一般认为最好。

    中世纪的画在远近法方面也是不讲究的,这也是看起来像外行人的画的一个原因。不过,其中实际上也有些道理,因为如前所述,当时的欧洲,镶嵌艺术普及;镶嵌艺术是用碎石片作的,因此不管怎样精巧,也不能做到纤细,例如背景大多省略,有的附上金属薄板,就那样对付了事;此外画面也没有远近法。镶嵌艺术的特点,倒不如说就在于这种不是写实的、原始的趣味。因此,中世纪的绘画,可以说是镶嵌艺术的兄弟,模仿镶嵌艺术,远近法也就被认为不太重要。描画开始重视远近法,是以后的时代,即文艺复兴时期。

    匠人画家 在贵族或主教的领地内,如果没有画纹章或图案的匠人,或者即使有技术也不怎么高的时候,就不得不从别的地方,请来画得好的匠人。这种匠人报酬多,待遇优厚。一个匠人的画家,可以一生都为贵族或主教所雇用,然而大多是按短期契约,作一个月或一年工作,期限一到,拿了报酬就返回故乡。成了受人欢迎的匠人画家,就受到各方面的争聘,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类巡游者是很多的。这样一来,匠人画家,自然而然专心于工作,技术也就不断进行。又经过一段时期,终于进入称为文艺复兴期的辉煌时代。

    中世纪的精神 中世纪职业画家所画的,大部分是有关基督教的画。有关基督的一生,圣母玛利亚的事迹,有关基督教的使徒,有关旧约的故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宗教画中Luo体的也少。不用说,因为是画在教堂壁上,被认为不雅观的Luo体是不行的;即使是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这时候也是穿上衣服的,而且还是穿上镶宝石或金的国王一样的衣服。大概认为,救世主也必须有威严。基督被画成瘦弱的Luo体男人,连衣服也没有穿的贫民,是比较以后的事情。继宗教画之后,是贵族或骑士们的肖像画,这些画几乎毫不例外,都画得姿态威严。贵族或骑士们是为了把自己作为统治者的形象留给子孙而画画的,所以都装模作样,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这些人物既无动作,也无表情,只注重威严的气势,成为中世纪绘画的精神或传统。最后还有一点。中世纪的画家们,都是作为受贵族或主教雇用的匠人而画画的,作品上不署名,就如同在今天,匠人做的桶或木屐之类上面也没有匠人的署名。因此中世纪匠人画家的名字,几乎没有传下来,有些人就以“画科隆神坛画的画家”、“画玛利亚传的画家”这种叫法来加以区别。画家开始在作品上署名,是在后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画家的署名虽然一般认为算不了什么,是件小事情,实际上却是有趣的问题。绘画的蓬勃发展、绘画中表现出个性,这些都是与署名有关的。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绘画艺术-中国绘画史-西洋绘画史话:中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