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理论学术界围绕“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讨论方兴未艾。《文学评论》杂志以“全球化趋势中的文学与人”为题,去年以来陆续刊发了十余篇文章,就全球化趋势下文学的状况,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该刊2001年第6期又发表了三位学者的文章,从中西文化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对这一话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两个西方”与本土文学参照系
程文超在《全球“两个西方”与本土文学参照系》一文中认为,所谓“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经济、政治与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在文化层面,“西方”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至少面对着“两个西方”:一个是西方文化规范、价值观念;一个是对现代化弊端和陷阱的反思、反抗与反叛。它是造成20世纪以来中国诸多文学、文化论争的原因之一。而对“两个西方”没有自觉而清醒的认识,也是论争的当事人及其后来者产生误会的根源之一。今天,我们进行“全球化”的讨论,首先要关注的是中国的需要、中国的问题,要把“两个西方”放在中国本土需要与问题的维度上进行探讨,还必须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化。“我不相信全球化能够消灭某一民族的文化”。
创造自身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个性
王一川在《“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国文学》一文中对目前学界滥用“全球化”概念并由此引起的混乱表示出担忧。他主张用“全球化”一词描绘经济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全球一体化”现象,而用“全球性”来描述在文化领域出现的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参照、冲突、Ji励和共生等状况。与“全球化”指代经济状况不同,“全球性”主要涉及生活方式、价值体系、语言形态、审判趣味等文化维度,显示为时空模式、道器关系、传播媒介和审美表现四个层面。他认为中国文学应着力发掘和创造处于全球性境遇中自身的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个性,即在“全球性”境遇中参酌普遍性而创造独特性。
积极地介入国际理论争鸣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王宁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一文中,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对全球化这一现象作了历史的溯源和新的阐释,并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主张借用“全球化”这一策略向世界大力宏扬中国文化和美学精神;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西方影响,而是积极地介入国际理论争鸣,以便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起中国的文学理论在国际文论界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