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
-
我对日本这类生活叙事化很强的电影非常的偏爱,前者有山田洋次,后者有是枝裕和。这类电影如果单从叙事的观赏性来说大多都有些过于平淡,但所表达的思想力度却温柔的有些深刻。大多用生活中最琐碎的细节,来表达细腻从容和最真挚的情感、从而使得精致平淡中又有凹凸起伏。
是枝裕和的电影比较突出的是家庭伦理的矛盾性,在《海街日记》中也所体现,而在这部《如父如子》中家庭的矛盾也被强化了,电影讲的男主角野野宫良多在儿子庆多上小学时,才发现6年前因为医院护士的原因抱错了孩子。之后,针对“要不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换回来”这个问题,良多做出了许多考虑与抉择,最后终于决定依旧把庆多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养。矛盾的设计已经不单单只在故事中强调,更多的是站在家庭伦理关系的角度上去带入和选择,来增加故事的戏剧性,相比之前,是枝裕和的电影里很少有这样激烈的冲突,但是本质还是展现两个家庭的生活细节,其实也是导演表达和展现生活原本的样子。
抱错孩子,发生在两个家境、亲子观念都差异颇大的家庭之间,在这个看似有点狗血的情节设定下,是枝裕和以独特而细腻的叙事方式和简明扼要的镜头语言,让原本看似有些抽离的故事,在情节发展处理的也比较流畅,没有让观者产生不合理的情绪而是有了切身的一种体会,因为当代社会中家庭伦理关系的复杂性让这种思考拥有了存在的理由。
-
良多是一个成功人士,工作身居要职,薪水优厚。家庭也非常美满,妻子贤惠,儿子可爱。以至于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在他的概念里,父亲是孩子的风向标,一切都以他为方向。他想要一个优秀的与自己相似的儿子。
在家庭去学校面试的这场戏,本应该体现出家庭和谐的气氛,但却拍的有些严谨。良多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教育孩子也是,从小就让孩子学会独立,他常说:任何事都要靠你自己。
有一天医院给他们打电话说孩子出生时抱错了,夫妻俩都无法相信,但是却又无法辩驳。
这个情节矛盾的设定,使得两个人物的性格更具分化,通过抱错孩子的事件设定,从而来突显人物性格。对妻子来说,她自责为什么没有发现,也主动说出了丈夫回避的外界舆论。她比丈夫更难以抉择不知所措,在血脉相连与养育之情的两者之间她该如何选择,人物的内心矛盾由此也凸显了。
反观丈夫却是另外一种表现,当他发现孩子抱错时心里更多的是释怀。虽然孩子才6岁,但是良多对他非常严格,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有些失望了。从这也体现出良多这个父亲或许不是那么称职。
通过医院的安排,两个家庭彼此见了面。对方是经营电器买卖的小店主,与良多相比他们完全就是两个阶级的人。生活习惯上也不同,他们互相不理解。这里也侧面的体现出日本阶级分化的社会矛盾。
两个家庭同意周末的时候一同带孩子出来相聚交流感情。良多还是把心思放在了工作上陪孩子的时间自然就少。另外一家人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家庭氛围却很好,在金钱与时间上,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即使工作在忙,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两家人决定把孩子换回来,从此不再有交集,让孩子互相忘记以前的父亲和母亲,但是人的情感没有这个纯粹。几个人都挣扎在崩溃的边缘。
这个故事看上去矛盾非常的集中,但是也同样很难把控。是枝裕和通过前面的矛盾一步步堆积好情绪,在不经意间又释放出来。
是枝裕和在其中还穿插了与自己父母的和解的片段,良多去拜访自己的父亲,听父亲谈抱错孩子的事情,父亲认为“血缘会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像自己”。而后来自己真正的孩子想去放风筝却因自己从小没有和父亲放过风筝而不得,抱错孩子一方的父亲说了一句,“你可以这样做,你不必要像你父亲一样”。这种两代人的互相映射,在他的电影也经常使用,把故事上升到过去和将来的层面,也让电影更加的深刻。
和自身的童年成长和解,和原生家庭和解,良多再次找到庆多。
-
这部电影因为一件互换事件的矛盾设定使家庭故事有了戏剧性的波折,就故事创作上来说,两个家庭的差距,父权夫权的掌控力,矛盾,都慢慢跟着影片温和下来。良多和庆多之间这种父与子的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关联,父子间互相教会了对方成长,这种情感的传递在淡淡的节奏和画面中,却特别深刻。
是枝裕和通过影片温和的、克制的、带有悲悯之心的表达出对人、对社会的反思,从他的电影里或许能找到共鸣,然后被感动,因为他表达的不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是复刻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End
「回复片名,获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