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石樵、十樵、痴庵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任礼部右侍郎。崇祯十七年(1644)授礼部尚书,时清军攻陷北京,未能就职。顺治三年(1646)仕清,为《明史》副编修,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顺治九年,病逝故里,谥文安。
王铎一生博学好古,工诗文书画,尤以书法见长。书法最擅行、草,其传统功底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书时他曾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又说:“书未宗晋,终入野道。怀素、高闲、游酢、高宗一派,必又参之篆、籀、隶法,正其讹画,乃可议也,慎之,慎之。”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二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他的传世作品较多,有《草书诗轴》《临阁帖》《临张芝帖》等。
这两幅行草书均有款识,“书画虽遣怀”一幅书于“庚寅二月”,时作者58岁;“忆君昔相聚”一幅书于“戊子三月”,时作者56岁。两幅作品都是王铎书法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王铎的行草书用笔沉着痛快,恣肆狂野,表现出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富有浓厚的感染力。其笔法极其丰富,行笔以中锋为主,八面出锋,在圆转中回锋转折,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其结体连绵飞动,奇险生姿;用墨更具开拓性,首创“涨墨”法,主动追求“涨墨”效果,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加之墨色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以及用笔的疾、缓交替,整体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律动感。
绢本,纵203厘米,横50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释文:书画虽遣怀 真无益事 不如无俗事时 焚香一室 取古书一披 或吟啸数悟 书下稿本 白发鬖鬖 转瞚即是七袠(帙) 将欲撰书 臂痛筋缩 多哕欠伸 必不能从事矣 庚寅二月夜王铎偶书
绫本,纵215厘米,横56.4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释文:忆君昔相聚 握手辄相知 继此南北阻 彭城又一时 野麏亦有匹 山槲亦有枝 及今晤仲氏 桃萼倏霏微 闻君事农穑 牧犊必冲夷 何日寻岱嶫 药鼎共一师 席上走笔怀寄宿松老道兄最契一笑 弟王铎戊子三月夜奉书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