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酷暑难当。7月初至8月,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家桑建国利用暑期在北京参加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短训班的教学活动,进行了一次别样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实践。50多位学员从全国各地来到培训班,培训过程从绘画理论到实践,学员反响热烈,收获很大。
桑建国于2008年作为人才引进来到江苏省国画院,现为该院一级美术师。在加盟江苏省国画院以前曾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做了30多年的专业教师,后来又在画院里专心搞创作,与社会接触较少,容易被大家理解为象牙塔里的人物画家。然而,他所创作的人物画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描绘现实社会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的,从表现对象上看,几乎每一个都是我们每天在街头巷尾、在社区邻里、在商场校园常常遇见的鲜活人物。他曾创造了在一年多时间里连续七次获国家级美展大奖的奇迹。
此次培训班结束后,桑建国在总结教学经验时说:“最关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依靠知识与强大的技术让学生心服口服,一心一意帮学生搞好创作,优秀创作推荐参加全国性美展,实现教与学双方利益诉求上的高度一致。”桑建国说:“这些学员水平悬殊很大。有多次参加过全国美展并获奖的,有高校教师,有美院毕业生、在校生,也有没有经过美院系统学习、仅凭对艺术的热爱前来学习的爱好者。我们制定的教学计划是以创作为中心展开教学。教学分为上午的大课系列讲座与课后的个别辅导两部分。教学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教师的引导,再是同学之间的影响与互助。我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提出了创作上的两条腿:一是面向生活,二是在中国画传统基础上学习与融合全人类的艺术精华。通过面向生活的创作,注重时代,注重文化与关怀的审美表现,带动学员们完成技术技巧的自觉学习,引导学员在创作中主动积极求进步。这次培训班,有的教室早晨六点多到晚上十一点都有学生在画画。教师还制定了不参与学员吃请的规定,关心每一位学员,为学员提供文化艺术学习方面的帮助,帮他们明确创作方向,开启观察生活、了解世界艺术的眼光。学员们通过创作实践提高了技术水平,学习了新的技法技巧,完成了大部分的学业创作,为今后的继续创作积累了经验。有部分作品投送国家级美展并通过了初评。学员们普遍认为,一个月时间有限,但是收获颇丰。”
桑建国说,有一些学员是第一次画创作的,从来没有画过巨幅大画。尽管作品有习作味,但是毕竟是第一次在一个月内完成的创作,值得欣喜。以创作带动技术学习,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是自己教学能独树一帜的不二法门。每一个学员都心甘情愿地卷入全班热情高涨的创作洪流之中,快乐地忙得精疲力尽。
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女博士叫余湘筠,她特地利用暑期来大陆学习美术创作。台湾的美术环境与生态与大陆不同,她之前在台湾的学习中更加注重观念的表达与形式的表现。这次学习,她感觉到了人物画技法的深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深,她兴奋不已,表示还要继续留在大陆学习。
在培训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桑建国感受到了学员们热爱生活、尊重自然、敬畏文化的情怀,自己也用真诚的画笔让学员们零距离地接触到了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想。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和敬业精神也感动着他,鼓舞着他的教学热情。桑建国表示,为有来自不同领域、有各种不同经历的学员授课,这本身也是一种生活体验,而且是对生活的深度体验,不仅使学员的艺术水平有一个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也有了升华。
走出象牙塔,体验真正的生活。这次培训班教与学都是收获颇丰,堪称一次体验生活、贴近群众的实践课,大家都收获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也画出了精彩的作品。“学员们以一幅幅鲜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再一次告诉我,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艺术家的创作源泉。”桑建国说。
桑建国《瑞丽的泼水节》创作感言:今年4月中旬,第一次到云南瑞丽采风,正赶上瑞丽的泼水节,让我这次的采风收获满满。这幅画在创作之先,我围绕着大场面的构图下足了功夫,以强化的黑白对比来突出主体,稳定画面。难点是泼水的描绘,没有可参考的成法,只能自创。我用我的画笔描绘不了瑞丽傣族人民的乐观、热情、善良、好客,但是我尽力表达了那泼水狂欢、满天水花的美丽与边寨的风情。
来源:《中国书画报》